【光明论坛】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智慧
作者:乔清举《光明日报》( 2023年08月21日 03版)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是文明产生和延续的基础,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人类文明的兴衰演替。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展开,我们越来越真切地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中华民族生存的重要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哲学思想,将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予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力推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科学指引,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回望历史,中华文明能够成为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中华文明创造了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与生态文化,我们的先人将尊重自然的思想落实到具体的措施与制度中,维护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生态家园,为中华民族至今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础。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仍然应当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十分重视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哲学思想,指出“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理念,也是今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遵循”。他曾引用“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等传统理念来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也是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在当代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积淀深厚、博大精深,深入领悟并吸收借鉴这些内容,对于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启示和现实意义。
天人合一、万物并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对自然生命性的深邃思考。从“尽心知性知天”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从“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到“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人与自然同为一体的思想观念贯穿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古人对人的存在方式的认知。传统生态文化认为,自然不是自然现象的总和,自然的本质是整个自然界表现出来的生生不息的趋势。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自然的生命性是包含每个春夏秋冬的生与死在内的辩证统一的生生。正因为视自然同样是有生命的,古人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治好“长江病”,要科学运用中医整体观,追根溯源、诊断病因、找准病根、分类施策、系统治疗。从生命健康的角度去看长江,看整个自然界,正是这种天人相通、和谐共处的生态观的体现。
仁民爱物,民胞物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了生态责任的道德情感基础。传统文化认为,人具有德性,德性即仁。“爱人利物之谓仁”,人应该将“爱人”进一步推广到“爱物”,承担对于他人和社会的责任,进而承担对于自然的责任,把自然万物作为自己的朋友。人如果仅仅局限于爱人,不能进一步推广到爱物,那就是仁的德性修养没有完成,不是一个完善的人。所以,《中庸》要求人不仅要“尽己之性”“尽人之性”,还要“尽物之性”,即让万物实现自己的本性。土地的本性是生养万物,河流的本性是实现自然循环,动植物的本性是生生不息,尽物之性就是要善待自然,做到“德及禽兽”“泽及草木”“恩至于土”。只有做到这些,才可以说是“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矣”,通过帮助天地万物生长发育,成为一个德性完善、同于天地的人。由此可见,仁作为德性,包含着善待自然、呵护自然生机的生态维度。从更深层次来看,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不仅是不得不然的义务,也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情感。仁是人的恻隐之心,恻隐是心灵的情感,能够被打动,能够被唤醒。如果人对自然的关爱之情无法唤醒,那就是麻木不仁了。传统文化把生态责任深化到了人的情感深处,领会其中的生态情怀,能够让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自觉的选择,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行稳致远。
生态文明建设是对中华文明传统的赓续和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积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生态文明建设的智慧和力量,积极行动起来,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我们一定能够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乔清举,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哲学教研部副主任)
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3-08/21/nw.D110000gmrb_20230821_1-03.htm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