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林草网群 使用指南添加到桌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对气候变化 > 固碳故事 > 正文

像保护孩子一样保护好候鸟

媒体: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内详
专业号:林森 2025/1/2 10:01:33

“鄱湖鸟,知多少,飞时遮尽云和日,落时不见湖边草。”

当前,江西鄱阳湖进入候鸟越冬高峰期。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24年11月底,已有近60万只候鸟先后抵达鄱阳湖区越冬。

作为全球最重要的淡水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江西鄱阳湖以其独特的自然风貌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成为每年70多万只珍稀候鸟的越冬家园。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像保护孩子一样保护好候鸟,讲述了一个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故事。

图片

2024年11月11日,鄱阳湖保护区中湖池白鹤与灰鹤同框齐飞(王小龙 摄)

“堵”与“疏”并行

守护候鸟生态屏障

“有人疑似在保护区非法垂钓!”2024年9月13日晚,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湖池保护管理站工作人员后立鹏,正通过视频监控密切关注着湖区动态,常湖池区域的异常身影引起了他的警觉,他迅速将情况报告给站长张宗华。张宗华闻讯而动,联合当地渔政、林业局等部门迅速出击,通过夜间执法、设立临时检查点等方式,收缴渔具10套,放生鱼类20余公斤。

此次执法行动迅速、责任落实紧密,得益于鄱阳湖保护区与永修县有关部门联合成立的“鄱阳湖(永修)生态保护百日攻坚”工作专班。

自2024年9月1日起,工作专班在永修县境内启动了“百日攻坚”行动,各单位职责明晰、协同作战,围绕湿地候鸟保护、禁捕禁钓成果巩固等核心任务,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保护举措。

2023年冬季至今,全省开展湖区排查1039余次,联合执法188余次,救治并放飞候鸟150余只,办理刑事案件61起、行政案件33起,行政处罚43人。

“钓到了!又是一条大鱼!”2024年10月3日,永修县吴城镇丁山村生态垂钓基地内欢声笑语,李先生正与家人沉浸在生态垂钓的欢乐时光中,兴奋高呼。2022年底,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项目的支持下启动了以养代捕和生态垂钓项目。项目为200亩鱼塘投放了7000多公斤鱼苗,并配备了6套生态垂钓台。参与项目的15户农户不仅自愿加入社区候鸟巡护工作,排查非法垂钓现象,还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引导游客到指定区域垂钓,与保护区共同维护湖区秩序。

在鄱阳湖区,像生态垂钓这样保护与发展共赢的实践还有很多。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开展沙湖山生态旅游营地示范项目、三角乡永丰村草莓种植项目、吴城镇同心村有机蓝莓项目等,帮助湖区群众解决就业岗位345个,其中助力103户上岸渔民转产就业。

“危”与“机”转化

修复候鸟栖息环境

近年来,鄱阳湖频遭极端气候侵袭,沉水植被持续退化,白鹤等依赖沉水植被块茎越冬的珍稀候鸟面临食物短缺的严峻挑战。自2020年起,启动了鹤类食源性水生植物种源培育研究。

科研团队终于在2023年11月迎来了刺苦草种源培育的重大突破。据保护区四级调研员罗浩介绍,“平均每平方米刺苦草冬芽数量高达850颗,不仅为洪水过后鄱阳湖植被种库的快速恢复提供了坚实保障,也标志着保护区在应对生态危机中找到了新的发展机遇。”培育工作历时5年,目前已进入大湖试点恢复阶段,2024年10月,保护区联合国际鹤类基金会、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北秀湖植物园在常湖池开展了5亩范围的刺苦草和马来眼子菜植被恢复工作。

图片

鄱阳湖保护区科研人员在常湖池开展刺苦草和马来眼子菜试点恢复工作

在有效应对生态危机的基础上,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一步将“危”转化为“机”。2024年11月初,在八字墙科研平台高低错落、层次分明的阶梯状地貌之上,保护区科研人员刘锦浩正调控水泵阀门,通过再现湖区湿地的原生植物群落与水深梯度,探索不同水域条件下的湿地植物生态适应性。自2023年9月,八字墙科研平台正式揭牌成立后,这里逐渐成为湖区生境质量现状与演变研究、碟形湖水位调控实验、湖区典型植物条带模型建设等多个科研项目的核心阵地,不断为鄱阳湖湿地生态修复工作提供科学支撑。

自2023年保护区在象湖与常湖池启动1050亩湿地修复试点项目以来,大湖湿地恢复工作也取得了明显进展。通过微地貌改造、水系连通强化、沉水植被补植及洲滩植被管理等措施,构建出多元化的鸟类栖息环境。据调查显示,象湖与常湖池的湿地修复工作显著提升了两个子湖泊的生态承载能力,越冬候鸟数量较以往显著增加,种类也更丰富。

“守”与“创”统一

深化候鸟监测智慧

现年59岁的王小龙是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吴城保护站的巡护员,2024年是他坚守在鄱阳湖畔的第38个年头,巡湖行进里程超过40万公里。“候鸟就是我的亲人,保护候鸟的使命已经融入了我的生命中。”王小龙深情地说,“这份责任与热爱,不仅是我个人的信念,更激励着全站同仁,成为共同前行的动力。”

2024年10月30日,“中国好人”王小龙工作室成立,王小龙将引领吴城保护站的“90后”青年团队,在守护鄱阳湖湿地与候鸟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图片

参与鄱阳湖巡护监测的“90后”青年团队(王小龙 摄)

如今,王小龙依然像往常一样携带望远镜和相机,行走在巡湖的路上。不一样的是,他的身边多了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不断探索学习,传承这份爱与责任。

在鄱阳湖都昌水域,一群守护的身影也在不停地忙碌,已在鄱阳湖保护区从事候鸟保护监测工作30余年的高翔便是其中之一。2024年7月13日,高翔带领着都昌站的年轻人开展日常巡护监测工作,行至渚溪河口水域时,他们的目光被一只飞翔的暗褐色海鸥所吸引。高翔敏锐地察觉到,这并非鄱阳湖的常见鸟类,可能是新记录物种。面对年轻人的好奇与疑惑,高翔耐心解释,“它的体型和颜色都与鄱阳湖常见的鸥类差异显著。”随即,他迅速拍下照片。返回站后,通过仔细比对鸟类图鉴,确认这是一只来自北极的海鸟短尾贼鸥,是江西鸟类家族的新成员。就这样,老一辈“鸟类专家”将自己多年监测积累的经验和知识逐渐传授给年轻一代。

在坚守传统的同时,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在积极探索生态监测的智慧化之路。2024年11月5日,保护区迎来了今冬首批白鹤,这一景象被保护区青年科研骨干余定坤通过智慧管理平台AI重点物种监测功能精准捕捉并记录。自2023年12月上线运行以来,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智慧管理平台已逐渐将无人机自动巡护、植被遥感监测分析、电子围栏预警、AI鸟类识别等前沿技术付诸实践,为保护区构建了“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管护体系。2024年10月21日,在央视的直播节目《云间归羽程》中,吴城保护站的“95后”科研人员袁子期向全国观众展示了保护区的智慧监测系统。直播中,他熟练运用AI技术为鄱阳湖里的候鸟“点名”,准确识别出湖区监控画面中的候鸟种类与数量,甚至通过声纹监测功能确定不同候鸟在湖区的分布情况。

“文”与“旅”融合

讲好鄱阳湖候鸟故事

坐落于保护区吴城保护站的鄱阳湖湿地候鸟宣教馆,《大美鄱阳湖》数字动画在屏幕上缓缓铺展,再现了鄱阳湖湿地的勃勃生机。2024年11月20日,保护区自然讲师张佳慧正在向来往的游客讲述鄱阳湖的生态文化故事,一幕幕候鸟翩跹、湿地广袤的鄱湖美景在眼前荡漾开来。游客们在这里驻足停留,不时按下快门,这是保护区基层站每日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线。

而鄱阳湖的故事,并不仅仅局限于这片湿地。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莎在第十一届全国科普讲解大赛半决赛现场“我秀科普”环节,用非物质文化遗产鸟哨模仿鸟的叫声,向全国观众展示了保护区如何以独特的方式讲好鄱阳湖保护湿地候鸟的故事。

图片

鄱阳湖保护区黄莎在第十一届全国科普讲解大赛的科普现场

2024年,他们与永修县合作,新增了鄱阳湖区旅游线路规划组别,旨在通过文创作品和旅游线路的规划,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鄱阳湖的生态之美,推动湖区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

近年来,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断拓展合作领域,与江西省博物馆、新华书店等文化机构,以及保护国际基金会、国际鹤类基金会、红树林基金会、鄱阳湖基金会等国内外组织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鄱阳湖生态摄影大赛、青少年鄱阳湖湿地和候鸟保护科考营、“绘美鄱湖,幼在行动”绘画比赛等系列活动的开展,不仅增强了公众对鄱阳湖生态文化的认识,更吸引了众多热爱自然、渴望探索的观鸟游客纷至沓来。特别是连续三届鄱阳湖国际观鸟季(周)的举办,更是将鄱阳湖的候鸟故事推向了世界舞台。

图片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提供

作者:侯雨琪 刘芳菁 钟南清

编辑:李圣薇

初审:李燕

审核:苑铁军

阅读 242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