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林草网群 使用指南添加到桌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对气候变化 > 固碳故事 > 正文

科学与创新类奖缘何花落中国?(荒漠化防治看中国)

媒体: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内详
专业号:林森 2024/12/23 10:01:14

2024年12月10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公布了2024年“地球卫士奖”得主,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卢琦因其在科学政策交叉领域助力中国扭转土地退化趋势、减少沙化面积方面的卓越贡献,获得“地球卫士奖”中的“科学与创新奖”,成为首位在该类别获奖的中国人。

一年一度的“地球卫士奖”是联合国颁发的最高级别环境奖项,旨在表彰对环境产生变革性影响的个人和组织。我国科学家卢琦作出了哪些贡献?为何能填补中国这一奖项的空白?为此,记者特别专访了卢琦研究员,了解他获奖背后的故事。

图片

卢琦在中国林科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治沙试验场调研(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供图)

是传承,三代治沙人的接力使命

“地球卫士奖的科学与创新类,前17位获奖人一直都没有中国人。这次经多方渠道推荐并获奖,我感到十分荣幸。这一荣誉是国际社会对中国几十年来荒漠化防治工作的又一次认可,我只是有幸成为参与这项工作的一分子。”卢琦说。

卢琦认为,他能获得这一奖项,主要在于我国始终以高位引领推进荒漠化防治工作。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类型多,面对着严峻的生态挑战。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历任领导人都对荒漠化治理工作十分重视,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空前重视,彰显了我国在荒漠化治理方面的决心和行动力。其次,我国拥有最强的法律保障,专门单独制定了《防沙治沙法》,这在全世界独此一家。在我国七一勋章和国家勋章的获得者中,也都有治沙人的身影。凡此种种,营造了全社会推进防沙治沙工作良好的大环境。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精彩,我们属于第三代治沙人了。前两代治沙人完成了他们所在时代赋予的任务。我们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工作的,靠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来的经验,继续推动荒漠化防治工作取得新成效。”卢琦表示,治沙的技术有点像感冒药,始终没有找到一个药到病除的“神药”,只能缓解难受的程度。所以我们国家治沙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曾谈到的:“要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

是机遇,科学与政策的有机结合

在科研方面,对于卢琦个人而言,他表示最能“拿得出手”的,就是在罗布泊无人区对库姆塔格沙漠的科学考察。库姆塔格沙漠是前两代治沙人遗留下的一块因特殊原因没有进行科考的沙漠,而恰恰在我们这一代,只要办理手续获批就可以进入了。2006年,科技部设置的第一批国家基础调查项目,也给予了卢琦团队最有力的支持。

卢琦说:“当时团队有好几位相关学科的长江学者、杰出青年等优秀人才,跟着我一起走进了这片未知的大沙漠。在这个科研空白区开展工作,既难又兴奋,就像挖到了金矿一样,充满了科研潜力和价值。”

然而,卢琦认为此次评奖能胜出的最大优势,得益于他将政策与科技进行了有机结合。作为一位拥有科研和行政双重经历的科学家,卢琦不仅具备扎实的学术功底,还善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政策建议,推动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我更多的是起到了一个召集人的作用。我在科研和行政岗位都干过多年,知道科研和政策之间的障碍在哪里,能把科学研究成果更快上传至决策层。”卢琦说,“我们先后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荒漠化研究所,还有去年刚成立的三北工程研究院,我有幸分别担任了创始所长和创始院长,组建了一批专门从事该领域工作的科研攻坚团队,为中国的荒漠化防治提供了坚实的科研支撑和智力支持。”

在卢琦及其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逐渐从最初的“十几个人、七八条枪”,发展到了现在的六七十人、常规加“核武”兼备的先进科研机构,也是中国林科院目前学科覆盖最全的研究所之一。除了一些传统的理工学科之外,荒漠化所还有专门学法律、学外语、学经济、学管理的人才。在研究队伍的序列中,又分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科学政策。早在建所之初,荒漠化所就谋划设计了科学、技术与政策有机衔接的完整链条。

此外,三北工程研究院最大的优势在于,相比中国林科院,三北工程研究院更像一个“乐高”盲盒,可以根据需要和需求,很快组装成不同的建筑格局和房间布局。

“三北工程研究院对外开放办院,内部也没有固定的藩篱。虽然运作起来比较费事费力,但工作运转起来却是个优势。在国家林草局党组、林科院分党组的大力支持下,只要工作有需要我们就可以随时组团成队,以最快速度集合人、财、物,用最精锐的部队攻下目标山头。”卢琦说。

据悉,卢琦还积极协助中国落实《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等国际组织贡献了中国经验和专业知识。他通过参与国际会议、组织国际培训等方式,加强了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中国荒漠化防治事业的国际化进程。

是坚持,干一行爱一行的良好心态

在专访中,卢琦研究员展现了他对治沙事业的深厚情感和坚定信念。他深情地回忆起自己多年来的治沙经历,从最初的困惑与挑战,到如今的成就与自豪,每一步都凝聚着他对荒漠化防治事业的热爱与执着。

1983年,卢琦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林学专业,后来又在广西大学、中国科学院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96年11月—1997年1月,卢琦在以色列荒漠研究所进修并开展合作研究。

卢琦说:“我们这一代人,一直是服从国家分配的,不像现在有双向选择的机会。我的感受就一个词:要坚持。当时我们所有人的初心,就是干一行爱一行,干上了哪一行就爱上了哪一行,就在某个领域中专注前行。这是我们那一代人的特色。”

“在科研过程中,我们有时需要在沙漠里睡觉,也没觉得有多苦。我不用花钱,就能躺在沙漠里看看星星。手机没有信号,我们一群年轻人晚上就点着篝火,喝着奶茶,围在一起聊天。”卢琦说,“所以心态一定要好,我觉得治沙这个事很欢乐。有时候我们车子陷进沙子里了,我们就当挖沙子玩,心想只要人没事一切都会好起来。”

“中国的治沙事业仍面临诸多挑战和难点。现在我国单项治沙和固沙的技术都没有问题,如何将技术‘配伍’组装在一起才是最难的。就像中医一样,需要一个个地号脉,做到‘一沙一方’。”卢琦说,未来中国还要推动荒漠化防治从劳动密集向技术密集、智慧密集转变,为“三北”工程注入新活力。同时也要继续创新治沙模式,形成更加科学有效的荒漠化防治、沙产业和新能源开发融合发展的治沙体系,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治沙,推动中国荒漠化防治进一步走深走实,最终实现沙区高质量发展。

图片

记者:安璐 通讯员:宋平

编辑:李圣薇

初审:李燕

审核:苑铁军

阅读 208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