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部分典,7册书,1500余万字,囊括了中国古代森林资源及林业科技与文化的全部重要资料——2014年12月,在历经了8年寒暑不辍的艰辛编纂之后,《中华大典·林业典》终于全部出版。这部皇皇巨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集古代林业经典之大成的类书,也是有史以来林业领域最重大的一项文化工程。
《中华大典》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建国以来最大的文化出版工程,2006年被列为国家文化发展纲要的重点出版工程项目,《中华大典》以现代科学分类方法,收集上自先秦、下迄辛亥革命的古代文献资料,收书2万多册,总字数约8亿字,是由当代专家学者编纂的新型巨大类书,《林业典》是业已启动的24个典之一。
林业是人类最早形成和发展的产业之一。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对森林及其蕴含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有着系统的认知,并且在生产实践中形成了遵循自然规律、注重人工培育、永续利用资源的思想,同时在绵延数千年的历史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推进林业管理的制度建设,为今天现代林业和生态文明建设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森林培育与管理分典》辑录了从先秦到晚清的历史文献中与林木培育、森林经营和管理有关的内容,按照“森林培育与管理总论总部”、“森林培育总部”、“树木灾害及防止总部”、“森林经营管理总部”以及“林政与法规总部”汇编成册,约225万字。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不仅维护着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中国的森林,在原始社会时期覆盖率曾高达64%,而到1949年建国之初全国森林覆盖率已下降到8.6%。人口增加、农牧业发展、木材消耗及战争破坏,是森林资源缩减的主要原因。森林资源的缩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许多珍稀物种濒临灭绝,在西北、华北等地区造成了土地干旱和荒漠化,在东南、西南等地区造成了水土流失、洪涝水患、石漠化等灾害。
森林是人类的摇篮。楼木为巢的有巢氏、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教民渔猎的伏羲氏、教民耕种的神农氏,这些传说人物的开创之举,都以森林为背景,以树木和木材的生产为原料和工具,可以说,人类的衣食住行皆仰仗于森林。同时,人类也在利用森林的过程中认识自然,走出蛮荒。一部森林利用史也是一部人类文明史。
《园林与风景名胜分典》是《中华大典·林业典》中的一个“另类”。说它另类独特,是因为它要面对和处理太多的要素,从自然到人文。记得当年请教一位园林学权威,老先生坚决不同意将园林内容放在《林业典》名下。这不无道理,但要看怎么讲。《牡丹亭》的戏文说:“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园林设计要处理的植物、建筑、水体、土地四个基本要素中,唯有植物可以单方撑起一个园林:花园。把如何利用这些树木花草的资料汇集在《林业典》中总是没错,《林业典》又怎可少了园林这样精彩的一方天地?
林中华民族自古不乏生态智慧。人类是从森林中走出来的,林业生态是我们祖先所处的主要生态环境。从最初的采集狩猎、构木为巢、钻燧取火,到后来的桃李桑梓、车船舟楫、亭台楼阁,林木为人类提供着源源不断的衣食住行的便利。然而,古人也意识到,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应有限度,不应焚林而田、竭泽而渔,只有“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方能“不可胜用”。这种永续利用自然资源的朴素认识,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核心思想——“天人合一”的精华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