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林草网群 使用指南添加到桌面
分网
当前位置:关注森林 > 论坛内容 > 内容 > 正文 站内导航

第一届会刊18【专家观点】林网化与水网化 文档

媒体:原创  作者:宣传办
专业号:媛媛 2010/5/6 22:44:04
 

林网化与水网化

——中国城市森林建设埋念

彭镇华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规模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由干城市环境建设投资大,发展非常迅速,任何设计的失误都会给国家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从我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来看,城市绿地建设过程中原有的技术储备还远不能满足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如植物材料,配置模式选择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片面性,特别是对干不同植物种类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还知之甚少。因此,城市绿化建设必须以现代林业理论为指导,从过去注重视觉效果转移到注重人的身心健康方面,从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三者最佳结合部来考虑,通过林网化与水网化建设,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林业。本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城市森林发展模式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城市特点,对中国城市森林林网化与水网化的建设理念进行了探讨。

1、城 市 森 林 建 设 的 紧 迫 性 和 重要 性

城市作为人口主要集中居住的地区,其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己经受到普遍关注。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健康、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城市是全球人类的共同理想。森林具有多种生态功能,发挥森林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己经成为现代都市的主体之一。近年来,我国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环境质量特别是绿化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城市森林资源总量明显不足,以上海为例,2001年全市森林的覆盖率仅为9.4%,为全球平均水平的三分一,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且结构布局不尽合理。通过建设城市森林来改善城市环境,维持和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城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现代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城市森林建设己经成为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之一,意义十分重大。

2.中国城市森林建设的核心理念一一林网化与水网化

2.1林网化与水网化概念

林网化与水网化是林木结合的一种城市森林环境建设理念。具体而言就是基于城市特点,全面整合林地、林网、散生木等多种模式,有效增加城市林木数量,恢复城市水体,改善水质,使森林与各种级别的河流,沟渠、塘坝、水库等连为一体,建立以核心林地为森林生态基地,以贯通性主干森林廊道为生态连接,以各种林带,林网为生态脉络,实现在整体上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活力的林水一体化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林网化和水网化的城市森林建设理念,就是要在城市范围内建立起一个能够最大限度地改善城市环境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林网化和水网化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具有林水相依,林水相连、依水建林、以林涵水的特点。同时要明确:

* 林网化不是林带化,而是指通过林带把以林木为主的各类绿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森林网络,以达到林阴气爽,鸟语花香;

* 水网化也不仅仅是指河流水系沿线的防护林建设,而且还包括连接、疏浚城市范围内的各种水体,以利于水体之间的连接、进水排水的通畅和水质的改善,以达到清水长流,鱼跃草茂。对于河流较少的北方城市,水网化建设是要尽可能保护利用好现有的河道、洼地等湿地,增加水体面积。

林网化与水网化建设将在三个层次上进行具体实施:以各种核心林地为主的生态核心区建设;林水结合的贯通性主干森林廊道建设 各种立地类型的林带、林网建设。这里有两个主要的概念:

(1)核心林地 是指城市地域范围内以林木为主体,达到一定面积并具有森林环境的林地。这种面积上的界限在城市建成区和郊区是不同的,要根据城市的大小,城市环境的影响程度等因素决定。核心林地还可以根据面积和功能差异进一步划分成不同的类型和级别。

(2)贯通性主干森林廊道:是指以林木为主体,达到一定宽度并具有主体廊道功能的连接各个核心林地的森林廊道。它在城市森林中发挥重要的连接和通道作用,可以根据主要功能不同划分为生物廊道、通风廊道、隔离廊道等。

2.2林网化与水网化提出的背景

国外城市森林的建设思想引入我国以后,为我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模式。从我国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和城市周边自然环境特点来看,选择建设完善的城市森林体系来改善城市环境、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适合中国城市特点的道路。我国的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环境的本底建设,是基础和前提,也是我国最为薄弱的环节。我们针对中国城市生态环境和上海市的实际情况,提出林网化与水网化的建设理念,主要有以下背景:

2.2.1森林与水的关系密切,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两条主线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森林与水是不可分的整体,森林因为有水而郁郁葱葱,水因为有森林而清水长流,他们共同构成了森林环境,为各种生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同时,森林与水在改善城市环境方面也发挥着最主要的作用。城镇里的灰尘污染是影响城镇空气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北京的灰尘污染严重是众所周知的,近年来人们非常关注北京的沙尘暴危害,但绝不能忽视北京市本身的扬尘问题。据统计,北京风沙沙尘来源本地的占85%,来源于西北沙漠和黄土高原的仅占15%。北京的钢筋水泥建筑多,同时又是一个建筑大工地,仅仅靠环卫部门的清扫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有吸尘“器官”——森林。城镇里的灰尘在没有森林、没有水的情况下,它是反复的扬尘,风一刮,灰尘从这一处搬到另一处,又从另一处再搬到这一处。如果说灰尘落到水里,那是一次性的,它再不会往别的地方刮。同样落到森林里头,它也对灰尘有巨大的阻碍和吸附作用,也很少会产生二次扬尘。如果说是刮到马路上、广场水泥地面、建筑物上,还可以被风再刮起来。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森林是"城市之肺",而河流、湖泊等各种湿地则是"城市之肾",城市因为有了森林和流动的水体而风景优美,空气清新,景色宜人。因此,林水结合有利于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2.2.2中国古代风水理论和山水园林建设思想

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在选择居住场所、城镇规划、园林设计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包括 "天人合一"的思想、一些风水观和强调山水结合的设计理念等等,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注重森林和水的合理利用,强调的是“师法自然”,这些精华思想和做法都应该很好的继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数量不断增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周围的森林遭到了严重的破环,城市范围内各种水面不断减少,流动的水体也大多变成死水,成为城市环境的负担。古郡西安曾是湿地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之一。汉唐时期的上林苑、太液池、昆明池、曲江池、高池、美陡湖,都是依托渭河水系兴建的湿地生态系统,面积达47万余亩,是古都西安社会经济繁荣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由于大自然的变迁和人为的活动,西安的湿地逐步消失,曾为西安人为之骄傲的"八水绕长安"、"悠然见南山"的自然美景己不复存在。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使西安的气温逐年上升,尤其今年夏天出现了50年未遇的高温天气。环境问题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己成为西部大开发,西安大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据统计,上海市的水面在过去20年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减少了30%,水网的连通度也大大降低,淤堵现象严重,水域的调蓄能力调低一半以上。改变这种状况的根本途径就是恢复和重建城市的森林和水体。

2.2.3国外城市与中国城市森林水系本底的差异

在我国,许多城市处在长久开发的平原区和丘陵区,城市建筑密度大,周围的森林资源受到长期的破坏,变得支离破碎,而且人工林的比重很大,这种状况与欧美等国家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国外的许多城市周围往往都是大面积的森林,而且是天然林或近自然状态的人工林,具有非常好的周边森林作为城市的环境本底。因此,我国城市森林现阶段建设的重点是包括城市核心区在内的森林本底建设,是把彼此分割的死水再活化起来。而目前城市绿化中过分注重视觉效果,忽视了我国城市森林本底的差异。就象我们在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时候不会考虑粮食的质量和服装的款式一样,城市生态环境的重点是要解决大气污染、热岛效应、噪声等环境问题,而后才是美化、香化、彩化等高层次的视觉效应问题。同时,城市森林建设工程中的生态美和视觉美本身并不矛盾,是一个统一体。

2.2.4中国城市周围土地资源特点与人口状况

我们的城市人口压力大,郊区庞大的农业人口对土地的依赖性强。许多城市几乎周围没有保存完好的成片天然林,基本上都是大面积的农田和分布相对集中的村镇,不仅改善城区生态环境的能力差,而且本身也存在农药、化肥对土壤的污染及水污染问题,也需要环境改善。因此在现阶段我们可以用于城市森林建设的土地有限,也不可能把农民赖以生存的大面积农田变成森林,这就要求我们搞城市森林建设不能完全照搬外国的经验,不能仅仅依靠建设几块有限的大面积林地和环城林带,更不能把有限的土地都做成只注重视觉效果而忽视生态效益的园林模式,这就要求我们要利用较少的土地获得较高的生态效益,走林网化与水网化结合的现代城市森林建设之路。

2.2.5中国城市的生态环境现状和环境发展需求

无论是北京、上海、西安等大城市,还是一些中小型的城市,在现实的城市发过程中展都面临着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问题,其中城市森林数量少、水环境恶化的问题尤为突出。因此,城市森林建设必须紧紧围绕森林和水这两个主要问题人手。以上海市为例,城市森林建设的核心是要改善上海市的生态环境,其中大气污染、热岛效应、水体污染等问题最为迫切,城市的潜在发展趋势和格局对环境要求更高。过去,上海的环境能够维持在一种相对稳定的水平,一是得益于靠海,有海陆风的影响;二是降水量很大。这两个优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容量己经基本饱和,河水只有黄浦江是3级,浦东的水都是5级。因此,上海市的城市森林规划不能被国外的发展模式、景观生态学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理论等束缚,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上海市的具体需要和环境背景,把尽快发挥城市森林的作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就是要林水结合,实现城市范围内的林网化与水网化。

2.3林网化与水网化建设理念提出的依据

城市区域内的森林和水体对城市生态环境有着重要影响,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两个主要环节,而城市森林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森林和水系是一个整体。我们提出城市是林网化与水网化建设理念,是有充足的实践依据和理论基础的,具体包括:

2.3.1符合中国国情,切合城市市情

目前,城市森林的发展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发挥森林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己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对于城市森林的建设模式,城市周围大面积森林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很多国家的城市都是处在树林之中或城市周围保留很多大面积的森林板块,所以提出城市要有"绿肺" 也就是大面积的森林板块。我国城市周围的环境本底状况完全不同于国外城市,保留的天然植被特别是森林的面积十分有限。因此,依靠城市周围零星保存下来的有限的森林是无法满足城市生态环境建设需要的,而且这些林分多为次生林,生态效益也相对有限。我国的许多城市都有河流或湖泊等水体经过,水网比较发达,地势又相对平坦。除了利用现有的地形条件保护和建设一定面积的核心林地以外,更主要的是通过加强水系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增加城市森林面积。采取加强包括农田林网在内的城市森林建设模式,是快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包括郊区农业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2.3.2国家政策支持,农民易于接受

根据1999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因此把城市周围大面积的农田转变成林业建设用地不符合国家政策法规的要求。农田林网化只是部分改变土地的使用方式,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特别是对于净化土壤、水体的

农药、化肥和重金属等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属于农业生态

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国家的政策法规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鼓励土地整理,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因此,这种做法符合国家政策。通过加强农田林网建设,在小尺度上可以改善农业生产的环境,在大尺度上能发挥整体的作用对整个上海市的生态环境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在近期内成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主体。

同时,在城市周围搞城市森林建设,生态效益是首位的,但也必须考虑农民的经济收入问题。把城市周围大面积农田转为林业用地,建设大面积人工林,投资太大,这种做法在短期内也难以实现。林网化投资少,见效快,占用农田的面积在20%左右,而且合理的植物配置和布局对农业生产还有好处,农民易于接受,可以尽快在上海市范围内形成森林环境,尽快起到改善环境的目的。

2.3.3具有发展弹性,利于产业结构调整

林网化与水网化建设理念具有发展弹性,回旋余地大,具有多种效益。林网化发挥了森林改善环境的生态效益,同时也允许林网内土地经营方式的多种多样,可以发展各类高效农业 (包括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也可以发展果林,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人。

林网化与水网化建设为进一步发展大型森林斑块及其它模式的城市森林打下了良好的环境基础和准备了丰富的模式,同时也为其他产业的发展预留了充足的空间和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进人WTO和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深,城市居民对环境建设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城市森林建设也将在提高城市形象、改善投资环境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房地产、工业园区、农业园区,还有近郊远郊区的森林别墅和休闲渡假村,都需要有良好的森林环境作为背景,通过林网化与水网化建立起来的城市森林主体框架,将使这些产业,这些要求得到很好地满足。

2.3.4组成类型多样,功能效益完备

林网化与水网化建设理念包容了核心林地、林带、散生木等多种城市森林成分,并与城市水网相结合,从而提高了城市森林的整体性,均匀性和空间连续性,能够快速有效的改善整个市域范围内的环境,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个局部地带的改善。大型森林斑块的主要作用在于提高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在于森林旅游和休闲,单就环境影响范围来看是有限的。这种模式应该在有限的地带发展,而不是全面铺开,在现阶段发展林网的模式更为可靠和有效,而且也不排斥大型森林斑块的发展,现在的林网也可以成为将来大型森林斑块的基础。

2.3.5有效改善环境 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林网化与水网化建设能够满足尽快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近期目标,也有利于解决目前动植物生境破碎化问题,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并将为城市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打下良好的基础。增加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也是城市森林建设一个重要目的,保护生物多样性与改善生态环境的过程是一致的。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个地区增加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前提是这个地区要具有良好的环境本底。林网化与水网化建设有利于增强各个相对分散的自然生境 (包括林地、草地、湿地、水体等)之间的空间连接,有利于生物的迁移。

2.3.6林水结合增效,有利建设生态城市

通过林网化与水网化建设,可以促进城市水系的水质改善,加快城市范围内河流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也有利于节约林地灌溉用水,促进林木生长;而且林水相依可以形成贯通性的生物廊道,有利于保护和增加生物多样性,使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得到优化,功能得到增强。以上海为例,上海市处在长江人海口,河流水系非常发达,虽然经过长期的开发一些河道变窄,断流或消失,但整体上仍然体现出江南水乡的地貌特征。因此,上海市的城市森林建设不能离开这个大背景,必须与恢复河流连续体功能和加强岸带林建设以净化水质的总体需求相一致。

3.城 市 森 林 建 设 的 基 本 原 则

我国城市土地极其宝贵,用较少的土地换取较高的生态效益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走的道路。在具体操作上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把森林引人到城市,建立林网化,二是与林网相配合,实现水网化。同时在植物材料选择,引进及配置的各个环节上体现注重生态效益的意识。具体包括:

3.1按照城市区位特点,进行合理布局

城镇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除了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筑不断增多、工厂和车辆等污染源不断增多等因素的影响以外,一个主要原因是以林木为主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发展规划相对落后,一直处于“亡羊补牢”的状态,总是处于被动防守的地位。现在许多城镇虽然对城镇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作了规划,但在主导思想上仍然是对建筑区周围修修补补式的园林设计为主,没有从整个城镇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来考虑不同类型绿地的配置与布局,城镇绿化建设仍然在重复过去老城区建设的路子。因此,城镇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规划应该是一个基于现实问题和长远发展的超前规划,这样可以尽早协调建筑用地和绿化用地的矛盾,避免一些老城市绿地建设先建后拆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1)在时间上,要针对城镇目前存在的热岛效应、大气污染等现实的环境问题和城镇景观的分布格局进行规划,还要考虑城镇发展的趋势作好长远规划,比如未来的经济开发区、居民小区、商贸金融区等潜在发展地带。

(2) 在范围上,影响城镇环境的不仅仅是建城区本身的绿化问题,还包括与之相关的近郊及远郊地区的森林生态环境建设,因此在范围上把建城区和近郊及远郊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3)在模式上,要考虑建设一处或几处大型森林作为城镇的"肺",这些森林要有足够的面积,可以根据实际土地资源情况拿出几十、几百甚至上千公顷的土地建设高郁闭度、乔灌草结合、近自然结构的森林。同时,还建设几条穿越整个城镇、有足够宽度 (2Om到lOOm)的森林带,从而构成城镇森林生态环境保障体系的主体框架,再与林网化和水网化相结合,构建起城镇森林生态网络体系。

(4)在手段上,要运用最新的景观生态学原理、地理信息系统和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对城镇景观格局、城镇森林分布格局、污染源分布格局、热岛分布格局等本底特征进行全面的分析,针对城镇现实存在的污染问题和潜在的发展方向进行规划设计,基于上述技术建立城镇景观动态监测系统,从而保证城镇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的健康发展。

在注重林网化与水网化建设相结合同时,还要尽可能增加城镇水体的面积,充分发挥水体在改善城镇环境方面的独特作用。城镇水网化建设在南方的许多城镇己经初具规模,对于相对干旱的北方地区城镇来说,加快城镇的水网化建设对于改善城镇环境更为重要。以山西太原市为例,通过在流经城区的汾河上建立数道橡胶拦水坝,使城区水体面积显著增加,城镇空气质量明显改善。这种建设经验在西北地区的一些城镇像延安市都可以借鉴。

3.2以森林为主休 ,向结构要效益

森林是陆地上生产力水平最高、物种组成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根本原因就在于森林具有最大的包容性。森林是由乔木、灌木、草木、藤本植物以及以这些植物和森林环境为生境的各种动物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因此,林木(包括乔木和灌木)、藤本植物、草本植物是相容的,在城市里只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而被强行割裂开来。因此,城市森林建设要以地带性分布的林木为主体,除了一些特殊用途的绿地以外,主要采取具有相容性的乔灌草结合的复层模式,在有限的土地上发挥森林各个成分的优势,产生最佳的生态效益。

3.3以乔木为主体 ,向空间要效益

乔木树种具有高大的形体,可以形成庞大的树冠,在地面之上筑起新的绿色平台,而林下又可以生长灌木、草本、藤本植物,这样就便有限的绿地面积增加了使用效率。而且高大乔木所形成的遮荫环境有利于人们的休想、有利于空气流通,有利于减缓热岛效应。这种做法是中国城市绿化用地紧缺的情况下最为合适的。要改变目前城市里栽植的乔木树种普遍截冠的做法,在一些片状绿地可以不截冠,一些行道树也可以不截冠或者把截冠高度提高到3m以上可能更为合适。

3.4以生态效益为主 ,兼顾多种效益

城市森林建设树种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生态功能和视觉效果。在不同的地类有不同的要求,居民区,通常要选择具有杀菌调温、遮荫防风、减噪除尘功能,不能有毒、有刺、易引起过敏反应的植物种类,既要美化环境,又要便于驻足休想;而工业区主要强调抗污、除尘、减噪作用,商业区注重杀菌、减噪、净化、遮荫、降温功能;医院区主要考虑杀菌、美化、休想,还不能有毒、有刺、易引起过敏反应的植物种类主要街道,主干公路以滞尘、减噪、公路美化、遮荫、不有碍交通安全为主;河道则对减污、美化、纳污、降污、固持堤坝功能更看重。因此,城市森林建设树种选择和配置要尽可能多使用适应性强、生态效益好的,同时也要兼顾视觉效果等多种效益。

3.5重视绿化植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城市森林建设的宗旨是要改善城市环境,为居民提供

舒适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因此,有利于人体的健康是第一位的。过去我们只知道杨柳飞絮等绿色污染会给人带来不便,而在植物体其它分泌物方面研究的很少。在城市绿化材料选择的时候用现代的眼光、生态的眼光看问题,对于不同树种和不同植物组合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要进行更全面深人的研究,要知道我们造这个林子,造这种组合,究竟在改善居住环境当中起多大的作用,要有指标,要有定量性的东西。搞好城市森林树种选择和组合模式,要源于自然,更要高于自然。要建成一个物种丰富、模式多样、结构稳定的,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特别是对人的生活环境有巨大改善作用的城市森林网络体系。

3.6加强建筑物的垂直绿化

城镇里用石料、钢筋水泥搞的建筑是产生"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之一。夏季,人走在广场和水泥路面上,会感觉到像处在蒸笼里一样,地面温度甚至高达五六十度,难以长时间停留。因此,加强这些城镇 "硬化"面的绿化建设对于减轻热岛效应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很多城镇对于桥梁、屋顶、墙面的绿化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大多采取见缝插针的做法。对于这些人为活动、车辆行驶比较集中的地段,在设计之初就应该考虑绿化的问题。新加坡在桥梁建设时,专门留有种植藤本和地被植物的地方,北京的一些立交桥也留有种植五叶地锦的土带,这些做法在楼房建设以及各种灯柱、电线杆等水泥石柱表面的绿化上都可以借鉴。

3.7疏通城市现有水系、构筑眼和植被廊道

城市内的河流、湖泊、池塘等各种水体,对改善城市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尽可能使这些水系相通、河岸植被相连。为此应尽量避免简单的采用建筑垂直堤岸来约束河道的做法,在一些次级河道上保持堤岸的自然性,建设以林为主近自然的河道植被带。同时,要保护沿河自然湿地,控制污染排放。

4、上 海 城 市 森 林 规 划 框 架

2002年,在中国林科院、上海市农林局的组织下,中国林科院、华东师范大学等8个单位100余位研究人员开展了上海城市森林发展规划研究,并按照林网化与水网化结合的城市森林建设理念提出了上海城市森林的规划框架。

4.1规划 目标

(1)总体目标:到2020年,全市新增森林面积1015.78km2,全市森林面积将达到1675km2。森林覆盖可增加25%,加上现有的森林覆盖10.4%,届时全市森林覆盖率可达到35%。初步建成与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规模相一致的,能够代表上海国际大都市形象,具有综合生态环境效益的城市森林,使城市贴近自然,融人自然,实现城乡一体化,构建各种衔接合理、结构完善的现代近自然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达到城在林中,人在绿中的森林效果,使上海的空气更加新鲜,水源得到良好保护,环境污染得到明显缓解,生物多样性得以合理保护,形成"林荫气爽,鸟语花香,清水长流,鱼跃草茂"的美好的生态环境,从而为"绿色上海,生态城市。的建设奠定基础;实现"天更蓝、水更绿、居更佳"的目标。

(2)分期规划:至2005午,新增森林面积,482km2,全市森林面积可达114lkm2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18%;2006—2010年,新增森林面积279km2,全市森林面积达142Okm2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30%;2011—2020年新增森林面积254km2,全市森林面积达到1675km2,森林覆盖率达到35%。

4.2规划框架

按照"林网化与水网化"的城市森林建设理念,从区域景观背景出发,制定出了城郊一体化的上海现代城市森林总体规划框架,并运用系统生态学和规划学原理提出了"三网、一区、多核"的上海城市森林发展布局,提出了二纵四横的引江水人大海,变死水为活水的水网发展框架。

(见图1)

(1)三网:即水系林网、道路林网和农田林网

水系林网:是在河流和湖泊岸带建设防护林带,主要起到涵养水源、净化水质,防止土壤流失、巩固堤岸,促进疏导,抵御台风、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等作用。

道路林网:是以道路系统为骨架,在道路两侧规划林带,形成道路林网系统。目的是保护路段,增强行车安全,防治污染、净化汽车尾气,防尘和减低噪声,美化景观,兼具廊道作用。

农田作用:是在基本农田周围的路、沟、河、渠、宅边营建防护林网、散生树木等。对于保护农田、生物隔离、防治灾害、抵御台风侵蚀具有重要作用。它在不改变用地性质的条件下,占用较少的土地面积,使森林覆盖率有了较大提高。

(2)一区:在淀山湖、黄浦江上游及太浦河等支干流、余山集中连片的淀铆水源区,根据不同地域生境特点,构建以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为主,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休闲旅游等多种功能的重点生态建设区。

(3)多核:在林网水网中构建结构稳定、达到一定规模的能构成森林环境的各种功能林,使其成为城市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核心林地,城市森林网络中的结点。它主要分为大型生态休闲林和岛屿生态林、污染隔离林和中心城镇林,以及建成区的核心林。

5、结 语

城镇森林生态环境建设,对于国家发展,对于人的生活、健康和精神面貌都会产生巨大影响。过去我们城市的绿化建设,过于注重视觉效果,而很少关心或者是不太注意生态效果,对人的健康也不注重。今天,我们提出来要跟自然融为一体,以加快城镇林网化和水网化的建设进程为核心的城市森林建设,以企为我国的城市生态建设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

 

阅读 691
省份 融媒体指数 融媒体系数
平均数 1


Loading...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