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流】建设森林城市促进可持续发展
贵阳市人民政府
贵阳市位于云贵高原东部,是贵州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因城区位于境内贵山之南而得名。辖六区一市三县,人口350万人,面积8034平方公里。古代贵阳盛产竹子,因“竹”与“筑”谐音,故贵阳简称“筑”。贵阳地处长江与珠江两大流域分水岭地带,属于亚热带湿润温和型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为15.3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为1174.7毫米;地面奇峰翠谷,山环水绕,地下溶洞群列,明山、秀水、幽林、奇洞浑然一体,形成了神奇秀丽、极具特色的自然景观。
贵阳处于喀斯特地貌发育最成熟的贵州高原的中心区,喀斯特地貌占全市土地面积的85%。贵州高原是世界三大连片喀斯特发育区之一东亚区中心,是世界最大、最集中连片的喀斯特地区,也是世界喀斯特发育最典型、最复杂、景观类型最多的一个片区。喀斯特环境的成土过程极其缓慢,次生植被发育极为不易,生态系统中的森林一旦破坏,其它灌木与草本群落迅速消失,而恢复却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喀斯特环境的脆弱性具体表现在植被、土壤、地形及其相互作用的整个系统的脆弱性。加上贵阳城区处于狭窄的山间盆地,历史上的刀耕火种和毁林开荒,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导致水土流失、植被稀疏、水文灾害和城市承载力超负荷,成为贵阳生态环境面临的首要环境问题,也是制约贵阳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环境因素。贵阳所处的特殊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贵阳生态建设的紧迫性、重要性、艰巨性和持久性,决定了贵阳的生态环境建设不仅关系到贵阳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关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保障。拥有最大量生物的城市森林区,是城市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基地,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广泛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的高效利用,参与城市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具有“自然生态总调度室”等多方面的作用,在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等方面,有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功能。
建国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建设,坚持不懈抓好植树造林,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建成了全国省会城市中唯一的环城林带。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生态建设作为事关经济社会全局的大事来抓,投入4亿多元建设城市森林,已基本建成以林木为主体,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加快城市生态化进程,促进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上取得了明显成效,成为世界上喀斯特地区植被最好的中心城市之一。
目前,我市森林覆盖率为34.77%,城市绿地率为39.26%,城市绿化覆盖率为40.47%,建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25平方米,已初步形成以环城林带为依托、风景林地为基础,干道绿化为骨架,公园、广场、河流、社区、庭院各种绿地相互交融,乔、灌、藤、花、草搭配有致,点、线、面、环协调发展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近年来,我市先后被全国绿化委员会、建设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并被国家环保总局确定为中日环保合作示范城市和循环经济生态城市首家试点城市。2001年7月,亚欧森林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在我市成功举行,与会26个国家的专家对我市建设森林之城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肯定。国内研究城市森林的学者对贵阳的总体定位为:青山入城,林海环市,生态休闲,绿色明珠。
我们的主要作法和体会是:
科学决策,把森林引入城市
贵阳市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的城市特色,非常适宜建设森林城市。贵阳市的城市森林建设,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1954年起,我市就开始建设环城林带;1959年,进一步提出将市区8公里范围内的公园和森林连成一片,形成绿化带;1979年,市委、市政府正式作出十年内建成环城林带的决定,将环城林带建设纳入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领导,制定规划,加大投入,加速环城10公里范围内的林带建设,把环城林带建成城市的环境保护林带和风景林带。到1990年,一条将林场、风景区、公园、城区山头绿地融为一体,长70公里、宽1-7公里、总面积13.6万亩的环城林带初步建成。环城林带树种多样、乔灌结合、林中有景、景中有林,是全国省会城市中独有的森林景观。作为贵阳市的标志性景观和绿色生态屏障,环城林带对改善我市生态环境,增强人民身体健康,发展生态旅游,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进入21世纪,“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融入森林”已成为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理念。市委、市政府按照城市森林建设的基本思路,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突出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的城市建设理念,确立了“环境立市”和“建设生态经济市”的发展战略,将贵阳定位为“林城”,作出了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争创“全国人居环境奖”和“联合国人居环境奖”的奋斗目标。2001年,将市林业局、市园林管理局合并组建为市林业绿化局,为建设林城、实现城乡绿化一体化理顺了管理体制,提供了组织保证。
近年来,我市为加快城市森林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坚持科学规划,部门推动,政府实施,全民参与的原则,以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备、效益显著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为重点,在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建设工程的同时,着重抓好环城林带的保护和第二环城林带建设,搞好老城区和金阳新区的绿化美化,实施“南明河三年变清”工程及沿河景观改造,大力开展机场路、花溪大道、贵遵路等高等级公路绿色通道建设,使城市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城市形象得到明显提升。
工程带动,建设绿色生态圈
我市在建设森林城市过程中,以实施工程建设为载体,在城市的中心区、近郊和远郊协调配置成“绿色生态圈”。
一、实施第二环城林带建设工程
第二环城林带围绕《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确定的城区范围,以通道绿化、流域治理、城镇周边环境建设为重点,按照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的总体目标,新造林30万亩,新建以竹子、桂花、香樟、樱花、玉兰、梅花等树种为特色的6个公园,形成一条长304公里、宽5—13公里、总面积132万亩的第二环城林带。通过建设第二环城林带,加大郊区和农村的绿化力度,引森林进城市,让园林下乡村,形成集城区和郊区绿化于一体,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人与自然和谐的城乡绿色生态圈,把第二环城林带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景观多样的城市林业生态经济系统。目前,第二环城林带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开招标的造林新机制,已完成公益林造林23万亩,其中,招标造林11万亩,与退耕还林、天保工程捆绑造林11万亩,义务植树1万亩,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二、实施生态林建设工程
2001年以来,我市结合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已完成退耕还林49万亩,天保工程造林18万亩。同时,抓住国家林业局把贵州省作为省级联系点的机遇,引进韩国援助资金在修文县进行石质荒漠化造林示范项目,引进日本援助资金在花溪区实施中日合作造林项目,加快了我市生态建设步伐,提高了我市林业建设的管理水平。
三、实施全民义务植树工程
我市实行了全民义务植树登记卡制度和检查验收制度,由市绿委统一印制《全民义务植树登记卡》发给各单位,义务植树完成后按权属关系办理移交手续,做到全民义务植树制度化。一是对郊区单位实行就近承包荒山进行义务植树,并负责包栽、包活、包管护。二是由绿委办按规定统一收取“以资代劳费”,安排专业队伍代其上山植树或进行街道绿化。三是建立全民义务植树基地,将磊花路、贵黄路和贵阳新机场外围荒山等列为市级全民义务植树基地,组织省市党政机关和部队上山义务植树,建立“青年林”、“八一林”、“政协林”、“党员林”等义务植树基地9702亩。
四、实施南明河沿岸绿化建设工程
从2002年开始,为实现我市的母亲河—南明河水变清、岸变绿、景变美的目标,在南明河流域上游区域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近80平方公里,植树造林8.25万亩,使南明河上游水土流失和源头污染得到了有效遏制。城市中心区沿河两岸实施了大规模的景观绿化建设,完成五眼桥至新桥沿岸、滨河帆影广场、人民广场二期、甲秀广场、冠州宾馆绿化带等景观整治工程,绿化面积近45万平方米,使南明河沿岸形成了都市绿色景观长廊。
五、实施中心区绿地扩建工程
从1999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加大老城区改造力度,释放城市空间,将城市绿化列为每年向全市人民承诺办理的十件实事之一,确保城市绿地每年递增30万平方米以上。在市区24条主(次)干道调整补植大规格行道树,引种香樟、银杏、栾树、杜英、马褂木等树种7117株。对喷水池、紫林庵、客车站等中心环岛进行绿化改造。将观风山等城区山头开辟为市民休憩绿地。新建甲秀广场,大十字广场、东山广场等10余个,绿化总面积18.2万平方米。同时,调动各区、街道办事处和社会各界的力量,广筹资金,加大社区绿化和单位绿化的力度。实行“绿色图章”制度,对城市建设工程均按照法规规定的绿化用地面积办理绿化配套手续,确保建设项目与环境配套绿化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使中心区人均绿地面积由不足3平方米增加到了5.15平方米。
六、实施新区环境绿化工程
按照把金阳新区建成数字化、环保生态型的现代化园林城区的规划,新区建设从道路建设到房屋开发,都确立对原有树林最大限度保护的原则,并规定居民区要建成花园式园林小区。目前,金阳新区已建成的主、次干道,中间有宽达近10米的绿化带,道路两边建设各宽20余米的绿化带,整个新区新增绿化面积82.6万平方米,绿化率达到40%以上,一个现代化的生态园林式新城区已经展现。
七、实施公园建设工程
我市在1960年就建立了国内最早、面积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园图云关森林公园。近年来,我市共投入资金1.6亿元,新建了长坡岭国家森林公园、鹿冲关森林公园,将河滨公园由封闭式改造为开放式公园,改建黔灵公园七星塘景区,在图云关森林公园、黔灵公园实施林相改造工程。同时,对各公园的基础设施和环境绿化进行了改建,使公园布局更加合理,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目前,全市有城市公园7个,森林公园4个,药用植物园1个。其中,黔灵公园为四A级公园,河滨公园、图云关森林公园为三A级公园。
创新机制,加快造林绿化步伐
在第二环城林带建设过程中,改变过去单纯依靠财政拨款和行政命令的方式,以提高造林质量,尽快形成景观为核心,创新机制,探索出一条政府引导、规划先行、市场运作、公开招标的营造林新模式。首先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引进省内外客商在贵阳建立二环城林带种苗基地500亩,为二环城林带的顺利实施贮备了充足的合格苗木。在建设过程中,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投标的方式,吸引全国各地有实力的造林施工企业参与第二环城林带的建设。按照合同规定,施工企业当年完成造林任务,并管护二年以后才进行竣工验收。为达到合同要求,施工企业在整地、造林、管护等各个环节严把质量关,并普遍使用生根粉、保水剂、土壤消毒杀菌等林业新技术,提高营造林的科技含量。二环城林带建设的机制创新,不仅缓解了当年财政资金拨付的压力,而且大大提高了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真正做到了造一片林,留一片绿。
依法治林,保护绿化成果
在森林城市的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建管并举的原则,综合运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真正做到严格管理,依法治林。
1、健全城市绿化法规。市人大常委会相继立法颁布了《贵阳市绿化条例》、《贵阳市城市绿化管理办法》、《贵阳市环城林带保护办法》等法规,使我市林城建设逐步走上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轨道。
2、广泛宣传发动,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绿化建设和管理的局面,市民的绿化意识、文明意识和遵纪守法观念进一步增强。
3、把好征占用林地、绿地和砍伐林木的审批关,严格实行征占用林地、绿地和砍伐树林的分级审批制度和“绿色图章”制度,并落实补偿措施。
4、对各类违法破坏森林资源和绿地的行为依法进行查处。
我市作为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区,经过全市人民一代又一代坚持不懈造林绿化,昔日的荒山,如今已是满目葱茏,生态环境得到优化,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成为喀斯特地区生态建设的典范。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我市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后,我市作出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意见》,制定了《贵阳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进一步加大森林城市的建设力度。
在今年8月召开的市委七届十二次全会上,市委、市政府又作出了建设生态经济市的决定,提出坚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把生态建设作为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快绿化速度,提高绿化率,实现全面绿化。
第一,实施城镇绿化工程,恢复城市周围、公路沿线被破坏的山体绿化,建绿化通道,造绿化景观,提高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打造“林城”品牌。
第二,牢固树立城乡大绿化的观念,统筹抓好城乡绿化,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
第三,加强环城林带的保护和管理,加大二环林带建设力度,推进“四环三线一景区”(环城环镇、环湖环库、河流、公路、铁路沿线、旅游景区)林带建设,构建林带纵横交错的生态林网。
第四,加强城市绿化管理,实施立体绿化,提高绿化品位。
第五,抓好生态示范乡镇的试点建设和国家环境优美乡镇的创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
第六,加强生态教育,培养生态道德,增强生态意识。力争到2010年,新增营造林61万亩,市中心区绿化率达到43.5%,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2005年,建成省级园林城市,力争2010年建成国家园林城市,2020年获得联合国从人居环境奖,把贵阳建成最适宜生活居住的城市。
建设生态经济市,是我市遵循可持续发展观念提出的新的发展观,即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到追求城市整体的与生态相结合的现代化发展,从单纯追求物的发展到追求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体现了时代要求,符合贵阳实际,符合人民愿望。未来的贵阳,将是城市发展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的森林城市。
二00四年十月六日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