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林草网群 使用指南添加到桌面
分网
当前位置:关注森林 > 论坛内容 > 内容 > 正文 站内导航

第一届会刊07【论坛特稿】中国森林城市正在崛起---兼论城市森林建设理论与实践

媒体:原创  作者:宣传办
专业号:媛媛 2010/5/6 22:29:20
 

【论坛特稿】中国森林城市正在崛起---兼论城市森林建设理论与实践

进入21世纪,倡导“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融入森林”已成为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全新理念。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态城市”被公认为21世纪世界城市建设的模式。城市森林建设是生态化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城市森林建设是一个新领域,也是新时期我国城市林业发展的新方向。“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发展战略”已经确立为国家战略。

城市森林的发展历史并不长,城市向森林化方向发展,实现从绿化层面向生态层面的提升,是城市建设的新课题。目前,专家们从不同角度对城市森林和城市林业有不同的理解,虽没有一个公认的“城市森林”概念,单已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我国城市森林建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新时期我国确立了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我国城市森林建设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不足,借鉴发达国家城市森林建设经验,从中国的国情、市情出发,更新发展观念。加快城市森林建设步伐,走生态城市的发展道路,是新世纪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城市森林建设势在必行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中国社会的城市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行进。据统计,改革开放20年,我国城市数量增加1.5倍,目前约有5万个市(镇),大约43%的人民生活在城市里。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人口数量激增,城区高楼大厦不断林立,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污染加剧、热岛效应增强等一系列问题。这一切都与城市居民渴望回到优美的森林环境之中,呼吸新鲜空气,回归大自然的需求相去甚远。

据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截止N2001年底,我国共有建制市662个,城镇人口48064亿人,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分别为30.20%和23.6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83平方米。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城市的绿地覆盖率偏低,绿地树种相对单一,绿地之间缺乏连接通道,城市生态环境的保障体系尚未形成。

如果只依靠传统的城市绿化,在空间和效能上都已不能满足城市居民多功能生态消费的需要,只有通过营造城市森林,建设城市“绿肺”,形成与城市相适应的城市森林体系,才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障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发展战略”已确立为国家战略

在新时期我国城市发展中,如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的问题。由温家宝总理命题的“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发展战略”已经确立为国家战略,他为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战略思想、发展目标和远景蓝图,其间明确把“城市林业”作为一项战略目标提出。

2003年9月11日新华社全文播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3今年6月25日作出的《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同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专家组组长、中国林科院院长江泽慧的文章。文章对历时近两年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进行了全面介绍。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决定中指出,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生态化城市的发展中,城市森林植被作为城市之“肺”,具有独特的生态服务功能。进入21世纪,倡导“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已成为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理念。因此,如何通过建设城市森林来改善城市环境,维持和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城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新世纪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践“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发展战略”工作重中之重的核心内容。

2,“生态化城市”建设是世界城市发展的新潮流已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新潮流。

在国际,进入20世纪,城市建设中的生态思想逐步清晰并得到更广泛的运用。20世纪初,英国生物学家P.盖迪斯在他1904年所写的《城市开发》和《进化中的城市》中,把生态学的院里和方法应用与城市研究。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16界会议上,提出了“关于人类聚居地的生态综合研究”,“生态城市”概念应运而生。

“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就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好的人类居住区形式,这一崭新的城市概念和发展模式刚一提出,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到20世纪后期,“生态城市”已经被公认为是21世纪城市建设模式。1999年10月,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在一份题为(为人类和地球彻底改造城市)的调查报告中指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必须将本国城市放在协调发展的战略地位,实现“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走生态化的城市发展道路。

因此,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加、生态环境压力加大,是世界城市发展的一个共同特点。建设生态结构合理、生态服务功能高效的城市生态系统,推动生态化城市建设,已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新潮流。

3、城市森林建设是生态化城市的象征

城市森林的发展历史并不长,还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之中。美国国会早在1972年就通过了《城市森林法》,不久前,以德国莱比锡大学为首,组织一些欧洲国家的研究力量,共同研究21世纪现代城市绿地空间发展对策。城市向森林化方向发展,实现从绿化层面向生态层面的提升,是城市建设新课题。城市森林是城市和森林的融合,它涉及森林学、园林学和生态学等诸多学科和部门,自上世纪60年代,加拿大Erik Jorgensen教授首次提出来,立即得到国内外有关林业专家、政府及公众的重视。目前,专家们从不同角度对城市森林和城市林业有不同的理解,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城市森林”概念,但仍然达成了一定的共识:第一城市森林是以木本植物为主的植被体系;第二这种植被生长环境为城市里及其周边地区;第三它不是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标,而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人们健康,提高文化生活水平为目的。

城市森林,主要是指在城市地域内,以树木为主体的植被及其所处人文自然环境,所构成的森林生态系统,它是城市生态系统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从生态化城市建设来看,城市森林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它是以城市为载体,以森林植被为主体,以城市绿化、美化和生态化为目的,以人为本,森林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结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加快城市生态化进程,促进城市、城市居民及自然环境间的和谐共存,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森林是由多种植物构成的有机复合体,具有一定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使群落在外部景观特征和内部的生态学过程方面都有所变化.有的学者根据城市森林的生态功能和侧重点不同,把它划分成六种类型,即观赏型、环保型、保健型、科普知识型、生产型和文化环境型。无论是哪种类型,森林改善环境的功能是最根本的,在城市环境建设过程中应一直强调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二、森林改观我国城市面貌

1、我国城市森林建设成效显著

我国城市森林建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城市森林理论研究与实践都蓬勃兴起。

第一,把城市森林建设纳入了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研究成果,从整个国土生态安全角度,提出了点、线、面相结合的我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科学布局的框架、建设技术和综合评价体系。城市作为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中的“点”,其核心内容就是发展城市森林。通过在全国示范点的城市森林建设,对城市森林的建设理论、发展规划、构建模式、树种选择、城市森林功能与效益、城市森林评价指标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为我国城市森林的发展提供了厚实的技术储备和示范模式,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城市森林建设。

第二,推动了典型区域的城市森林建设规划与实践。我国城市森林建设的规划与实践,既借鉴了国外城市森林发展的成功模式,也继承了中国古典园林“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精髓。从长春第一个森林城的构建,到上海现代城市森林发展规划与实施,体现了中国城市森林建设蓬勃兴起的发展势头。

2、我国城市森林建设的基本思路

新时期的我国城市森林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新的挑战,这也要求我们围绕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转变观念,明确思路,找准方向,加快城市森林的发展步伐。

在“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中,明确提出了新时期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即:“确定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以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核心是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这一战略思想,对推动我国城市森林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国城市森林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突出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的城市建设理念,以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备、效益显著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为重点,科学规划,部门推动,政府实施,全民参与,加快城市森林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依据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成果,我国城市森林体系建设目标是,到2010年,全国的城市绿化覆盖率要达到40%以上,70%的城市林木覆盖率达到30%,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0平方米;到2030年,全国70%的城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到本世纪中叶,全国70%的城市森林覆盖率要达到45%以上,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管理高效的城市森林体系,城市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

三、我国城市森林建设新方向

1、城市绿化的回归

(1)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和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角度,城市森林建设绝非仅仅是自然的问题。应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宗旨,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未来人类的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因此,人类既要保护自然生态,也应当解决好自身的精神生态。人要对人与自然有一个正确的健康的认识,才可能最终解决一切生态问题。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天人合一”、“天人相通”的观念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基本素质之一。如老子说的“道法自然”观念在我国影响极其广泛而深远,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森林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中,无疑起着重要的载体作用。21世纪城市必然要发展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只有转变人的城市化观念、现代化观念,重建城市人居环境的系统化、自然化、文明化、经济化、和人性化的生态理念,城市文化从人定胜天走向天人合一的共生文化,才能达到这一目标。

(2)遵循生态学原理

城市发展的本身是一个“自然演进的过程”。基于生态优先的原则,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运用生态学原理的一些适用方法和技术,通过把握和应用以往城市建设所忽视的自然生态特点和规律,努力创造以人为本,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和谐共存、面向未来的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以规划为先导,从本质上理解城市的自然过程,再依据生态法则去利用土地。协调好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力求人工系统与自然系统协调,努力形成特色鲜明的自然开放的绿地系统,建立一个良性循环、符合整体和生态优先准则的新型城市生态关系。城市的林网化与水网化,正是按照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以人为本,突出与人关系最为密切的以森林生态为代表的陆地生态系统和以水为代表的水域生态系统的结合,抓住了改善生态环境的核心。提倡城市绿化营造近似天然的城市森林,强调生物多样性。在形态特征上让森林环抱城市,城市与森林交融、建筑与森林共存,拓展人类生存与活动的空间。

(3)近自然型群落

我国城市绿化应该提倡乡土树种资源的利用,建设高生物量、高多样性、高生态效应、少管护型的近自然型群落。城市林业在树种选择上,提倡多开发利用适合各个地区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树种。减少盲目引进外来景观树种,特别是跨地带植物。

针对绿地、林地类型单一的问题,提倡在城市绿地及郊区林地的建设中应注重其自然性,在种植方式上,多选用长势旺盛、树形健美、成活率较高的幼苗和大苗,尊重植物的生长规律,合理进行种植模式的配置,提高树木的成活率,减少苗木资源的浪费。建设群落结构完整、物种多样性丰富、生物量高、趋于稳定状态、后期少人工管护的近自然型森林,以少养护及零养护为目标。在出现病虫害时,提倡生物防治,尽量少用化学药剂,以保护生物天敌,维护生态平衡,防止二次污染。减少城市绿化中大面积种植草坪、疏林草地,大色块修剪植物,甚至建大型硬质广场。减少易发生病虫害的树种的种植,使其向近自然的方向发展。

为了使城市森林布局全面实施,我国城市森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进行了合理的布局,城市森林建设必须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城市森林建设要以乔木为主体,乔、灌、草、藤共生的复层结构为主,以对应我国城市可用于林业建设的土地极为有限的基本国情。城市林业建设应与城市园林、城市水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互协调,融为一体,使之形成“林园相映、林水相依、林路相联”的自然美与生态美;城市林业应以乡土树种为主,在植物配置上应以长效型为主,注重森林景观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生物物种多样性,在管理养护上,减少人工维护,以降低城市林业的养护成本;同时,要充分利用农田、河流、公路、铁路防护林体系对城市环境改善的辐射功能。

2、城市林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据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我国城市林业建设的总体战略目标是:按照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为战略要求和“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布局要求,建设以林木为主,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森林生态网络体系,使全国70%的城市的林木覆盖率到本世纪中叶达到45%以上,其中城市建成区林业覆盖率为40%,商业中心区林木覆盖率为l5%,居民区及商业区外围为25%,城市郊区为50%,使城市的人居环境有显著的改进,使城乡绿地实现一体化。

城市森林建设不仅要体现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居民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而且要体现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由绿化层面向生态层面提升的要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为此,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将城市林业与城市布局结合起来,使城市功能分区的特征更为显著;充分利用原有植被和原生地形地貌的生态价值;将森林与其他植被整合成有机的城市绿地体系;将城市森林建设与水体保护结合起来;将重点林业工程与城市森林建设结合起来;按照区域特点配置城市森林体系;建设城乡绿地相连的森林体系。

四、我国城市森林建设的反思

1、城市森林建设中的不足与启示

近年来,我国城市绿化建设和城市森林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大量引入外来景观树种,乡土树种重用不够;为了快速形成景观,在市内大量种植草坪,而环城绿带多纯林式种植速生树种,景观结构单一结构配置不尽合理;城市绿化造林近自然化程度不高。

(1)乡土野生树种重用不够

乡土树种,即当地土生土长的树种,是与当地自然条件,尤其是气候、土壤条件达成稳定平衡,对原产地环境具有天然适应性的树种。选用乡土树种为建群种以及多种乡土树种组合,可提高森林的稳定性与抗逆性,降低维护与管理费用,凸现本土特色,增加自然野趣;同时乡土树种也不乏观赏性,可被选作城市行道树种。

但是,近年新建的大型绿地乡土树种应用水平较早期绿地低,却大量地引入外来景观树种。而乡土树种在国外广泛应用,是体现和追求绿化的自然性原则的主要手段。但近年全国范围内兴建绿地普遍存在偏重景观效应,大量引入外来树种以及跨地带种植的现象,既不能充分发挥绿地应有的生态效应,凸现地区特色,后期的人工管理投入又非常高,由于这些树种一般都具有较强的生境适应性,对污染物的抗性也较高,生长状况良好,使得绿地生态效益得以充分发挥,同时也具有良好的景观效应。

(2)城市绿地树种较少,林地类型单一

植物群落中物种间存在竞争、相互依存的平衡关系,若植物种类单一,势必生长不良,稳定性差,同时生物群落得不到发育,发生病虫害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所以整个森林的景观受损,生态效应也得不到充分发挥,出现“绿色沙漠”现象。

目前,我国城市生态建设所使用的树种普遍比较单一,落叶树种主要是法桐,长江以南城市绿化的常绿树种主要是香樟,造成城市绿化景观的单调。法桐和香樟是好树种,有很多优点,如生长快、耐修剪,易造型等,但在一个密度大的城市栽种大量的法桐,长时间截干修剪、大多密度大、枝下高低、通气差,当叶片的种子脱落时,散布在空气中的密度较大,对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影响。

(3)城市森林近自然化程度不高

在很多城市的街头广场、小区入口,都安置了花费大量金钱移植的大树古树,或街道广场绿化使用单一大色块的修剪类植物或种植大量草坪,生态效益不高,人工管理要求高。还有一些生态林则采用苗圃式单品种种植,为了支撑和加固,又运用了大量支架,人工园林味浓,自然度不高。

2、阻碍城市森林建设发展的原因

阻碍城市近自然型绿化和近自然林发展的原因,首先是对西方园林理念和种植手法的过度崇拜。传统中国园林注重自然美,而近年城市绿化较多的接受了西方园林的建设理念,并借鉴了其种植方法,更多的重视视觉上的景观效果。如有些地区兴建的大型硬质广场。西方许多国家气候特点与我国截然不同,大部分季节缺少阳光,而中国绝大多数大小城市人口拥挤不堪,夏季燥热,缺少遮阴大树,缺少新鲜空气,所以不顾国情照搬西方园林的景观设计理念是错误的。

其次就是政绩观的影响。城市绿化及城市森林建设是城市唯一具有生命力的基础建设,同时也被认为是政绩体现的绝佳途径之一,因而城市绿化造林中出现了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现象。主要是大树古树的进城;同时大量的速生树种被应用到城市森林的建设中。由于移栽的技术限制,大树古树在城市中生长状况普遍不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此外,对树木移出地的生态环境也破坏很大。

另外,城市绿化造林中的问题还有因为城市大树古树的需求,从而促生了贩卖大树古树的产业链,并且在城市中还会由于种种原因进行过度的修剪。因此,为了种种目的而置的城市景观,生态效应得到严重的破坏。

五、发达国家城市森林建设独具特色

城市森林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是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加拿大的专家首先提出的。引起各国政府的热烈响应,并通过立法和政策支持,有力地推动了城市森林建设。尤其发达国家的城市森林建设特色鲜明,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森林资源相对丰富,许多城市都是建设在森林之中,体现城中有森林,森林包围城市的特点。

1、澳大利亚的城市森林建设

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有“森林之都”的美称。城市森林的空间分布格局比较均匀,城市内外的森林连成一体。整个城市都处于森林的意境之中,庄园式的建筑与四周的林地、水面和谐配置,给人一种自然清新的感觉。它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采取的以森林为主,近自然模式为主、大量使用乡土树种、用木片覆盖所有新建绿地等许多做法值得我们很好的学习和借鉴。

(1)自然和近自然式的建设模式

城市森林的树种组成、年龄结构、生长状况等特点是决定其稳定性、生态功能的重要因素。澳大利亚的主要城市外围大面积的天然林,以及城市内部相互连接的各类森林对城市环境和居民的生活环境影响很大。无论是大面积的森林公园,还是线状的道路、河流两侧的林带,以及零散分布于各种建筑物之间的小块绿地,乔灌草相结合的自然或自然植物配置模式到处可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大树随处可见,鸟类也特别多,尤其令人感到惊奇的是,漂亮的鹦鹉随意在大街的树木上飞来飞去,没有人去捕捉它们,即使是面目丑陋的一种蝙蝠,也享有平等权利,在悉尼植物园、慕尔本植物园大量栖息。游人在城市的绿地里休憩和散步,即使在公园里也可以看到允许人们在草地上散步的牌子,给人一种非常温馨的感觉。

(2)城市森林的管理方式

澳大利亚对城市森林的管理采取的是比较粗放的近自然管理模式,极少有人为雕琢的痕迹,植物配置的近自然气息也非常浓厚。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不是拔草、浇水这些类似于农田管理的做法,而是仅对靠近路边的地带进行低强度的修剪和管护,落叶被扫进林地里,整个林地还是处于自然的生长状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行道树的建设和管理,城市的行道树基本上是以阔叶乔木树种为主,没有像我们多数城市截冠。每棵树都有庞大的树冠2米以上的枝下高,人走在树阴下,车行在绿廊中,冬天可以透光晒阳,夏天可以遮荫纳凉。

(3)城市森林的营造

澳大利亚城市里有一些新造的林地和补植的幼树。新造林的树种基本上都是乡土树种桉树和榕树或其他树冠大的阔叶树种。其次,造林后树下用碎木片覆盖树坑。第三,在一些成片的新绿地包括草坪,种草或开始时上面都是用木片先覆盖住,等植被长出来以后,这些木片也成了很好的地被。这种做法有利干树下土壤透水、透气和补充养分,同时也防止了土壤被风吹扬尘。这种造林方式在城市都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且在高速公路绿化和国家森林公园绿化中也全部采用,值得我们学习。特别是北方干旱多风地区。

(4)以乡土树种为主。重视使用阔叶树种

澳大利亚的城市森林建设没有把更多的心思花在城市有多少种植物方面,而是追求更有效、更实际的建设模式。在悉尼、堪培拉和慕尔本市内,最为常见的绿化树种就是桉树、英国榆树、榕树这几种非常普通的阔叶树种。城市里人造景观和引种的外来树种,起点缀作用。城市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仍然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地带性森林植被。

2、领略德国城市森林

德国是一个发达的欧洲国家,面积356957km2人口总数8027万;密度为每km224.8人:平均寿命男73岁,女81岁;自然增长率10%。它的人口密度在欧洲算是相当密集,其城市化也很高,基本见不到农业用地和农业生产。

当飞机从德国上空低飞,你就会感到到处是绿树和草坪,除了城市中心较为集中的几栋高层建筑外,民居学校工厂办公楼几乎都掩映在绿树之下,都被绿树所包围,几乎任何一个城市的火车站前都有一个有着参天大树的绿树浓荫的广场。德国的树木不是孤零零的或几株丛而是形成了有各种鲜花点缀,郁闭度至少0.7以上的森林,在中午也很难感受到阳光直射,树下则是平坦的草坪,在有树的地方都有水,造成大量的游离负氧离子。德国城市无论大小都有自己的植物园,有些城市不只一座,德国人爱花爱树,热爱自然,他们的旅游对象一般都是以自然景观取胜的地方。

德国城市森林的树种主要是乡土树种,基本上都是高大的落叶阔叶树,粟类栎类悬铃木杨树核桃欧洲山毛榉等,这完全符合德国的气候。

德国闻名的大学城图宾根,体现了林水一体的城市森林自然特色。就是这样一个人口只有6万(其中3万为大学生)的小城,森林与人工天鹅湖浑然一体,横贯市区的河流两岸是近自然的林带,林带宽度随地形而变化,树木的栽植呈无规则的排列,随着河流的走向蜿蜒而行。

柏林是个郊野多的城市,加上围绕它的数个大大小小的湖,所以柏林被称做“多湖的城市”。它的绿化程度很高,街道宽阔、高楼林立。柏林市郊不单占面积一半以上,也统统被森林覆盖着;波恩与其他城市一样,森林和绿地不单是一种景观,其更重要的作用是保护生态、洁净水和空气,降低噪音,提供休憩。

3、其他国家城市森林建设概况

(1)美国城市森林与现代建筑群交相辉映。从天空俯视城市,l/3是树冠、l/3是花草、l/3是建筑,构成了城市及城市森林的格局。其特色是:一是重视立法。l97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城市森林法》,确立了城市森林的地位;二是科学规划。目前美国城市平均树木覆盖率为27%,提出商业中心区树冠覆盖度达到15%,居民区及商业区外围达到25%,郊区达到50%的发展目标;三是讲究特色。多数城市都在城区建设有一定规模的森林绿岛,纽约市的中央公园就是一个典型;

(2)“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座充满绿色的城市。茂密的森林,众多的花园,蓝色的多瑙河,与巴洛克风格的建筑浑然一体,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城市画卷。施特劳斯的名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就诞生在这座城市;

(3)新西兰首都惠灵顿是山林中的首都。这座依山傍海的森林城市,被茂密的原生森林所覆盖,城市与森林融为一体,给人们留下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印象;

(4)日本城市森林建设体现出林园一体化的特点。城市森林不仅有相当的规模和质量,而且有浓郁的文化氛围。其城市园林建设借鉴了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风格,与森林绿地融为一体,共同构成城市森林生态系统。人口高度密集的东京,其绿化覆盖率为64.5%,就连中心城区也达到了l5%

(5)俄罗斯首都莫斯科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座落于茂密的森林之中。200年前彼得大帝在莫斯科郊外建立依兹马依洛夫森林保护区,在周围保留了大面积的森林,l934年莫斯科把其周围50公里地带的森林纳入具有特殊意义的森林类型,成为构成城市森林的最主要部分。今天,莫斯科市区有l00条林荫大道、98个市(区)级的公园、800多个街心花园;郊外的l8万公顷防护林带以及森林公园从8个方向楔入城市,将城市公园与周围的森林公园相连,构成城市森林的基本格局。

六、聚焦中国城市森林

中国城市森林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其中如北京、上海、广州、贵州、长春、珠海、深圳、大连等都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设想,并积极加以实施。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各主要城市已经达成共识:通过建设城市森林来改善城市环境,维持和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城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现代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城市森林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之一。

2004年4月15日,全国绿化委员会举办的“共建绿色家园”活动,授予北京市朝阳区、广东省深圳市、贵州省贵阳市、江苏省常熟市、浙江省建德市、贵州省遵义市、山东省胶南市、四川省乐山市、河南省漯河市九城市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区)”光荣称号。

据专家介绍,如贵阳、上海、广州、厦门、苏州、扬州、包头、邯郸、哈尔滨、张家港、成都、珠海、青岛、杭州、长春等城市在城市森林建设都是具有代表意义和各自的特色,可以说我国城市森林建设正在崛起,在城市森林建设上百花齐放。

1、“森林围城、森林进城”

我国城市森林建设已经纳入了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以林木为主体的城市防护林、城市绿化隔离带、城市绿色通道建设日新月异,一个显著标志是环城绿化林带建设的普遍开展。l996年以来,广东省先后有广州、中山、东莞、珠海、深圳等多个城市制定了以建立城市森林体系为中心内容的城市林业规划,其中,广州市在城区开展高标准园林绿化带建设,在近郊建设了几十处森林公园、风景林、防护林,在远郊山区营建了40万公顷生态公益林,正在朝着“森林围城、森林进城”目标迈进。

北京市为实现“绿色奥运”,总体目标确定为:建设三大体系、构筑三道屏障、创建一流生态城市,把北京建设成“城外青山环抱、城内绿化环绕”的现代化森林城市。目前已启动了林业十大重点工程,预计将新增林地l00000hm2,全市林木覆盖率接近50%,隔离区绿化林带、“五河十路”防护林带建设正在加快实施;

贵阳市位于云贵高原东部,是贵州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长期以来,贵阳市十分重视城市森林建设,将贵阳市城市森林建设的总体定位为“青山入城,林海环市,生态休闲,绿色明珠”,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基本形成了以健全高效的城市森林体系、自然天成的城市生态绿岛、林城相依的环城生态林带、兴旺发达的城市森林旅游、独具特色的城市森林文化为特征的城市森林生态网络,在改善城市生态面貌,加快城市生态化进程,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上取得显著成效。目前,贵阳市森林覆盖率为34.77%,城市绿地率为39。26%,城市绿化覆盖率为40.47%。

以循环经济的模式建设生态城市,这一新型先进的经济形态是贵阳市首创。2002年5月,国家环保总局确认贵阳市为全国循环经济生态城市首家城市试点,l998年贵州曾被中日两国政府正式列为中日环境合作示范城市。在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过程中,坚持以生态林建设、南明河三年变清综合整治工程以及其他试点项目建设为核心,以实施工程建设为载体,有步骤地推动项目建设。截止目前为止,贵阳市共有20多个基于循环经济理念构思的生态工业项目有了合作投资伙伴,计划总投资9.1亿人民币。2003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86%,城市环境保护投资指数达2.16%;

长春市1989年正式实施“森林城”建设规划,是我国首个将“森林城”确立为建设目标的城市。在全市的5个县(市),开展了公共绿地、绿色长廊、风景林、农田防护林、村屯绿化、森林卫生城镇等工程建设;

深圳市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时,全市仅有1个小林场、1处公园和8公里长的行道树。为使城市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市政府实行城乡绿化统一规划、城建与绿化同步进行。20多年来,全市林木覆盖率已达到4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3平方米增至37平方米。不仅绿化了3万多公顷荒山和城市道路,而且建成了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旅游景点、公园、广场等共135处,形成了点、线、面合理布局的、以乡土优良树种为主,乔、灌、花、草巧妙配置的、五彩缤纷的城市绿化系统。2000年,深圳市成为我国第一个获得国际“花园城市“称号的城市。

2、城市森林“师法自然”

城市森林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森林,有着与城市特点相适应的森林经营管理、保护和利用的政策、技术,具有特定的服务对象,特定的目标。城市森林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就是要实现城区园林化、郊区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要把森林引入城市,让城市坐落在森林之中,恢复森林与人类和谐的本来面貌。

我国城市森林建设的规划与实践,继承了中国古典园林“师法自然”、“天地合一”的精髓。上海市在制定城市森林发展规划中,按照“林网化与水网化”的城市森林建设理念,提出了“三网、一区、多核”的森林发展布局,其中三网是指水系林网、道路林网和农田林网;一区是指在淀山湖、黄浦江上游及太浦河等支干流、余山集中连片的重点生态建设区;多核是指在林网水网中构建达到一定规模、能构成森林环境的各种核心林地。上海市原有公共绿地人均只有1.2平方米,l997年以来,全市绿化建设出现了历史性突破,不仅开展500米宽的环城绿化林带建设,而且还较为科学地移植各类乔木20多万株,几年中新增绿地的面积为前50年之和。上海市还计划将全市450万亩耕地的1/3改种各种林木,到2010年,使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30%。

2002年,中国林科院与安徽农业大学以安徽省怀宁新县城建设为契机,共同开展县级城市森林建设规划研究,对城区235平方公里的范围进行了全面规划,提出了“一城、一湖、两片、三网”的总体布局。在城区以乔木可拥有量、及城市森林覆盖率来规划绿地面积,强调溶解城巾‘边界、建设开放性的立体绿色空间,为我国县级城市开展城市森林建设提供了范例。

另外,扬州市禀承“城在园中,园在城中”的发展思路,彰显扬州生态环境的优势。邯郸按照“一城带四城”的思路,以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为龙头,促进“全国卫生城”、“国家级园林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和“国家模范环保城”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成都市绿化覆盖率目前已达到了32%,超过了30%的国家标准;今年珠海市造林绿化的总体工作目标是,实施“绿色珠海工程”。珠海市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0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1.41平方米,位于全国前列;张家港现已初步建成滨江地区具有江南水乡特点的园林城市;青岛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5%,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厦门市园林绿化成绩显著,全市建成区园林绿地总面积达2955公顷,2001年厦门市成功地举办了全国首届“绿博会”;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冰雪旅游的哈尔滨市今年全面启动了市区环城生态圈建设;另外素有“苏州园林甲天下”闻名的苏州也借助天然优势加快城市园林建设的步伐。

城市森林建设是一个新领域,也是我国林业发展的新方向。它对与我国政府确定的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实现,对于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加快城市森林建设步伐,走生态城市的发展道路,是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加快城镇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组委会

 

阅读 844
省份 融媒体指数 融媒体系数
平均数 1


Loading...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